檔案(庫)項目 >

到處知何似(2019-20)

透過研究亞洲藝術文獻庫的夏碧泉檔案,並重訪自己在12年前的一件裝置作品,李繼忠探索公開檔案、藝術家文献、植物、建築、空間與香港展覽歷史中的權力關係。

檔案庫存中夏氏拍攝的展覽紀錄有系統地記載上世紀60至2000年代不同的藝文活動;即使時至今日,當時的展覽主辦方亦沒有如夏氏般有條不紊地記錄展覽的演變。第二,我對於上世紀的本地藝術生態與藝術家的生存方式感到好奇,例如夏氏拍攝紀錄後,把照片沖印以禮物經濟的方法在藝術家同儕間流傳。我發現「盆景植物」在展覽的場域中若隱若現,好像在家居中把室外自然引進人造空間的操作,藝術家與策展人似乎有意識地利用它作規劃觀賞作品路線、分割空間、改變空間質感、配合藝術作品視覺元素等不同的意圖。

我開始質疑植物那作為單純背景與裝飾空間的功能,直覺上感受到它那介乎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存在,具有一種不確定性。到了90年代,相片中的植物就無聲無息地逐漸退場,照片中充分體現上述過渡性的展覽操作。

 

方法

研究以夏碧泉檔案中「展覽現場紀錄」為重心,再延伸至香港政府檔案處、建築署以及相關公營藝術機構提供的資料與檔案。在這研究中,我主要關注以下四間公營藝術機構:香港藝術中心、香港藝術館、香港大會堂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。夏碧泉檔案中的植物圖片比較多出現在以上機構,而機構的公共性令到展覽製作過程中會產生更多資料(譬如跟不同的機構與人合作),令我更有效梳理植物與展覽史的關係。

我在2020年初分別向上述機構索取資料與細節,繼而在空間中進行全景錄影和拍攝,素材會轉化成3D立體虛擬實景,最後跟機構負責人進行訪談。機構的代表幾乎一致地認為展場中的植物都是來歴不明,以及展場佈置決策過程沒有被完整紀錄。

 

立體動畫:沈軍
研究助理:文雅樂


 

鳴謝:
亞洲藝術文獻庫
香港藝術中心
香港藝術館
香港大會堂
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
香港政府檔案處
香港建築署

 

到處知何似(之二)(2020)
到處知何似(之一)(20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