遷移/錯置 >

海砂屋(2020-) >

海砂屋(2021)

裝置(雕塑、鹽、圖表、出版物、錄像投影和聲音)
單頻錄像 | 16:9 | 高清 | 彩色 | 8’40” | 無聲

 
《海砂屋》是李繼忠正在進行的長期項目《南燕低飛》的第一篇章,該項目關注社會基礎建設、土地的想像與人口流動。這亦是「遷移」六部中的最後一部,唯一一部不以歷史作為起始點的作品。

在海島出生與成長,我對於土地的想像來得較晚。在一系列社會基建進行得如火如荼的2019年,正值港珠澳大橋通車、「明日大嶼願景」發展計劃公佈、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填海工程進行中、落馬洲河套區部份啟用,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幾番嚴重延遲後進入尾聲。我發電郵問了政府部門關於香港的沙灘中的「砂」的來源。 當社會用地的增長倍道而進,我們腳下的土地是否「自古以來」就理所當然地存在?現實的吊詭在於——多出來的土地,並非必然來自香港;原本是香港的,又被分割和併合掉。

土地的融合除了在地理上把大陸與海島合併,亦產生一種形而上式的「回歸」,如把「母土」(Motherland)的砂土植入「子體」之中。「砂」是基建中的必要物質;中學的時候修習經濟課,被灌輸泥土與砂石是免費物品(free goods),即是機會成本低到人類沒有納入交易的需要。現在驀然回首,免費的往往都是最貴的,代價是資源被整合、邊界被取締、人口被轉移。

我追蹤最近香港填海項目用砂的其中一大來源——中國廣西欽州,嘗試在那高速發展與合併流程中找出突破點,哪怕是多麼的無力與徒勞。發現砂中的「鹽」含有的負氯離子最有可能破壞建築物結構,即是物質有內卷自我消磨的特性,好比事物進入了一個極端的循環當中,最終在歲月蠶食中走向自我瓦解。建築業界俗稱用砂中氯離子含量高的建築為「海砂屋」(Sea Sand House)——一個被美麗掩飾危險的名字。